跑步与自我追求
一个跑者常被问到的三个问题是:你为什么想跑?如何坚持下来?跑时你在想什么?
跑步危机论”只是解答“为何而跑”的说法之一。在中国跑步运动的兴起恐怕更多是国人对自我价值和身体管理的觉醒开始。如果说国外的跑步年龄层老少皆宜,国内时下坚定的跑者是即将迈入中年,开始对生活有更优质的追求、对身体要求更精细管理的中产阶级人群。
在欧洲、、日本这样一些发达国家,跑步已经有比较悠长的历史,和篮球、足球这些对抗运动相比,跑步、马拉松被认为是属于中产阶级的运动。跑步所代表的健康生活、简单、节制、目标、坚韧等理念,非常符合西方中坚阶层的价值取向。伦敦大学的阿兰·拉萨姆在论文《一个习惯的历史:1960年代,作为工业缓和剂的慢跑》中写道:“慢跑能让中产阶级成功地把自己同颓废、烟酒不离身的左倾年轻人和大腹便便、乏味老朽的右翼大亨和政客区别开来。”
中国的“跑步热”与发达国家的趣味发展脉络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此之前,中国几乎没有作为娱乐和兴趣的跑步文化。跑步被当作枯燥的运动。年轻人忙于朝九晚五、加班奋斗,无暇顾及身体健康,加上国内缺少适合慢跑的场地和风景,让人无法体会跑步的妙处。
社交媒体的兴起也让人们有更多自我形象塑造的愿望,有许多人会在Nike+Running上看到你的跑步成果,为你点赞和欢呼。现在,运动和慢跑等于你是时髦的、有趣的、自律的,朋友们会感受到你阳光、健康、充满自信、热爱生活的形象。